

注塑工艺是一种将塑料颗粒通过加热、加压使其熔融后,注入模具中成型的加工方法,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。以下是注塑工艺的流程及原理:
一、注塑工艺流程
(一)原料准备
·干燥处理 :许多塑料(如工程塑料)在注塑前需要进行干燥。这是因为塑料中如果含有过多的水分,在注塑过程中水分会汽化,导致制品表面出现银纹、气泡等缺陷。例如,尼龙(PA)类塑料吸水性较强,通常需要在 80 - 100℃的温度下干燥 4 - 8 小时。
·原料混合 :有时为了改善塑料的性能,如增加颜色、提高强度等,需要在原料中添加颜料、添加剂等。这些添加剂与塑料颗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,一般使用高速搅拌机进行混合,确保添加剂能够均匀分布在塑料中。
(二)合模
·模具闭合 :注塑机的动模板和定模板在合模装置的作用下紧密闭合。合模力要足够大,以防止在注塑过程中模具被塑料熔体的压力打开。合模精度也很重要,它关系到制品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。例如,在生产高精度的电子元件外壳时,合模精度要求更高,否则会导致制品尺寸超差。
(三)注射
·塑化阶段 :塑料颗粒从料斗进入注塑机的料筒,在料筒中被加热。加热方式主要有电加热和热传导等方式。随着温度的升高,塑料颗粒逐渐熔融,同时,螺杆的旋转搅拌也使塑料更加均匀地受热和混合。这个过程就像把冰块放在锅里加热并不断搅拌,使其变成均匀的水一样。
·注射阶段 :当塑料完全熔融后,螺杆在液压或机械力的作用下将熔融塑料快速注入模具型腔。注射速度和压力是关键参数。注射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制品内部产生气泡或飞边;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塑料在注入型腔前就冷却固化,无法充满型腔。注射压力要根据塑料的种类、模具的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整,一般在几十兆帕到几百兆帕之间。
(四)保压
·补充塑料 :在注射完成后,为了补偿塑料在冷却过程中体积的收缩,需要继续向型腔内施加一定的压力,这个过程就是保压。保压压力一般比注射压力稍低,保压时间根据制品的厚度、塑料的收缩率等因素而定。例如,对于较厚的制品,保压时间可能需要相对较长,以确保制品内部致密,减少缩痕。
(五)冷却
·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 :模具型腔中的塑料熔体在保压结束后开始冷却固化。冷却方式有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。自然冷却主要依靠模具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,这种方式冷却速度较慢。强制冷却通常是在模具中设置冷却水道,通过循环冷却水带走热量,加快冷却速度。冷却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制品的结晶度和尺寸精度。例如,对于结晶性塑料(如聚乙烯、聚丙烯),冷却速度不同会导致结晶度不同,进而影响制品的性能。
(六)开模与顶出
·开模 :当塑料制品冷却到一定的硬度后,注塑机的开模装置将动模板和定模板分开。开模速度和顺序要合理,避免制品在开模过程中受到拉伸或变形。
·顶出 :开模后,通过顶出装置(如顶杆、顶板等)将制品从模具型腔中顶出。顶出力要均匀,否则可能会导致制品表面划伤或变形。顶出后,制品通常会带有一些毛边,需要进行修整。
二、注塑工艺原理
(一)塑料的熔融原理
·热作用 :注塑机料筒中的加热装置(如加热圈)将热量传递给塑料颗粒,使塑料颗粒的温度升高。随着温度的升高,塑料分子的热运动加剧,分子间的距离增大,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。当温度达到塑料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,塑料颗粒开始熔融,从固态转变为粘流态。
··剪切作用 :螺杆的旋转对塑料产生剪切力。剪切力会使塑料分子链产生相对位移,进一步破坏分子间的作用力,加速塑料的熔融过程。同时,剪切作用还会使塑料产生热量,这也是塑料熔融的一个辅助热源。
(二)塑料的流动原理
·压力驱动 :在注射阶段,螺杆向塑料熔体施加压力,这个压力使塑料熔体在模具型腔中流动。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会影响塑料熔体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。当压力足够大时,塑料熔体能够克服流动过程中的阻力(如模具型腔的摩擦力、塑料熔体自身的粘性阻力等),充满型腔。
·温度影响 :温度对塑料熔体的流动性也有很大的影响。温度升高,塑料熔体的粘度降低,流动性增强。在注塑过程中,需要合理控制料筒各段的温度和模具温度,以确保塑料熔体在注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,能够顺利填充模具型腔。
(三)塑料的冷却与固化原理
·热传递 :当塑料熔体注入模具型腔后,热量会通过模具壁传递到周围环境中。这种热传递主要是通过对流和传导方式进行的。在冷却过程中,塑料熔体的温度逐渐降低,分子热运动减缓。
·相变与结晶 :对于结晶性塑料,在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结晶现象。塑料分子从无序的粘流态逐渐排列成有序的晶体结构。结晶过程会释放热量,同时使塑料的体积收缩。对于非结晶性塑料(如聚碳酸酯),在冷却过程中主要是分子链段的运动逐渐受到限制,最终固化成型。